四川省通江中学是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省级示范高中,巴中市名校,是通江县师资最优,生源最好,教育质量和升学率最高的完中。为了在此基础上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将学校做实做强,实现从教学强校、应试强校向教育强校、素质强校转型,学校领导与全体教师经过思考与研讨,决定将“通”文化打造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并在其引领下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目录
一、通中的文化背景
1.通中的生源特点和教育需求
2.通中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
二、通中的文化主题——“通”文化
1.“通”的内涵
2.“通”与世界
3.“通”与人生
4.“通”与教育
5.“通”与中学教育
6.通江中学与“通文化”
三、“通”文化的实施框架
1.通神入化——精神文化
2.融会贯通——特色课程创构
3.触类旁通——课堂模式创新
4.通文达艺——活动创设
5.知类通达——管理文化
6.通幽洞微——教科研创新
7.通正雅致——校园环境
正文
一、通中的文化背景
一个学校的文化主题从哪里产生呢?这就要对学校成立以来所走过的办学历史将以梳理和总结,从多年来全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最能代表学校个性和特质的核心理念来,并加以生发和阐释。其中,学校在办学上所持的教育价值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其他文化元素和内容也值得重视。那么,对于通中而言,它有哪些文化内容呢?
1. 通中的生源特点和教育需求
作为通江县最好的中学,通江中学汇集了全县最好的中学生。这些学生的基本特点是学习勤奋刻苦,基础好,成绩优,淳朴善良,积极上进。但是,由于他们是从山区贫困县成长起来的优等生,尤其不少学生可能来自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甚至是家庭教育缺失的留守家庭,所以他们的综合素质会薄弱一些,比如知识面较狭窄、视野不够宽广、性格不够开放、没有明显的特长、心理素质较差、交际能力一般、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较低等。这些薄弱之处在中学时代被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掩盖了,不太影响他们成为好学生,但实际上已经影响他们的成长和成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比如,这些弱项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大学生生涯,不利于他们迅速融入高等教育,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影响他们的事业成功以及生活幸福。
对通中的教育工作者而言,但凡是了解现代教育思想和科学教育理念,都不会希望给予学生这样的教育,更不会希望这样的问题制约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学校必须要在追求良好升学率的同时,转变观念、整合资源、改革创新,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用恰当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办学,培养真正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知识面广、适应和调控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性格特点和道德品格的学生。
2. 通中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
学校提炼办学理念、建设校园文化,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另一方面要借鉴学校乃至当地的各种文化资源。通中地处通江县城,本校和当地均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是需要加以认真梳理的。
首先是古代文化。通江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一是巴蜀文化,如符阳县城、白石县城等古代城池遗址,又如县城西郊有千佛崖,其七层浮雕宝塔全国独有。二是文人及文学。通江历代出过不少进士举人,也出过不少文人。其中最为知名是“三礼”。通江“三李”,指清朝的李蕃、李钟壁 、李钟峨父子三人。他们以科第起家,声播四海之内,驰名康熙、雍正间数十年,称得上巴山俊才之大器。在当地人心目中,“三李”可以与眉州“三苏”相媲美。弘扬“三李”,让更多的人走近他们、了解他们,至少不会被通江后人所遗忘,并且让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泽被后人,是李氏后人和当地有识之士的共识。
其次是红色文化。通江是川陕苏维埃政府的首府,是与井冈山、延安媲美的革命圣地。当地有革命遗址50多处,包括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和总政治部遗址、红场、列宁公元、王坪烈士墓碑等著名遗址。同时,红军的石刻标语遍及城乡,尤其是“赤化全川”看成标语之王,已经载入《辞海》和《中国名胜词典》。此外,张国焘、徐向前等居住和罢工的“五一村”,“空山坝大捷”遗址等也是重要的革命旧址。总之,通江这片沃土浸染了红军的鲜血,培育了红军精神,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
再次是风景物产文化。通江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在风景方面,诺水河风景区风光旖旎,金童山、国画屏、地下溶洞的景色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得汉城、麻坝寨石林、穿云洞也很出名。在物产方面,银耳益寿延年,中外驰名,素有“银耳之乡”美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