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案例展示 > 理念提升

北京市丰台区第七小学“芝兰·润养”办学理念与文化体系

2014-05-05

北京市丰台区第七小学(以下简称“丰台七小”)是一所拥有27年历史的学校。它位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丰台区,在老城区淳良温厚的民风中成长起来。自1987年建校以来,丰台七小顺应了周边环境的变化,从一所以培养部队子弟为主的“少年军校”转变为一所为地方、外地居民子女提供优质教育的学校,积极为周边社区服务。


然而,学校受到地理位置与资金的局限,在扩建校园、提升学校硬件设施方面遇到了一系列困难。近几年,丰台七小结合自身情况,提炼出了明确的办学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求真,向善,尚美”的教育理念。2012年,丰台七小依托于办学理念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学校的一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新一任领导班子秉承了历代七小人积淀下来的人文关怀态度,决心对学校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计,一方面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工作、学习环境,以及更为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使七小人在校园文化理念的指导下,获得更为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展现更为鲜明的精神风貌。在教育改革的机遇面前,在七小人热切企盼的目光下,学校决定对办学理念进行进一步提炼和全方位实施。


目录


一、文化体系的提出

1. 孩子需要美好的教育环境

2. 学校需要明确的教育追求

3. 教师需要价值观的群体认同

4. 社区需要负责任的人才培养

5. 文化需要个性化的精神传承

二、文化体系阐释

1. 核心理念阐释——“芝兰·润养”教育

<1>. 芝兰

<2>. 润养

<3>. “芝兰·润养”教育

2. 文化体系解读

<1>. 核心价值观

<2>. 办学目标

<3>. 育人目标

<4>. 校训

<5>. 校风

<6>. 学风

<7>. 教风

<8>. 校徽

3. 文化体系实施

<1>. 课堂文化:润养心灵的春雨课堂

<2>. 课程文化:陶冶性情的大国学课程

<3>. 学生文化:文质彬彬的芝兰少年

<4>. 教师文化:温和可亲的春风使者

<5>. 管理文化:同心成美的人性化管理

<6>. 对外交往文化:积极互动的家庭、学校、社区合育

<7>. 物质环境文化:清雅温馨的菁菁校园

正文


一、文化体系的提出


“文化体系”是指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系统的结构组成、稳定的功能和广泛的意义的文化内容。一个文化体系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实践、深入思考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诞生的。丰台七小的“芝兰·润养”教育就是如此,它充分把握了当前小学教育的规律,结合了学校的办学实践,吸收了传统文化元素,经过全校教职工的研讨和总结,最终形成。整个文化体系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


1. 孩子需要美好的教育环境


小学教育面向的是6至13岁的少年儿童。在这一时期,环境对孩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这种影响的施加者。家庭环境自有其个性,它受到家庭结构、家庭资源、教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影响。社会环境则包括政治、经济、法制、科技、文化等因素的总和,它对孩子的影响不像家庭环境那样直接、具体,却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而教育环境通常指的是学校教育的内部环境,它主要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


从学校角度来讲,给予孩子一个美好的教育环境,不仅可以补充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足,减小孩子受到的不良影响,巩固正面教育成果,同时也能体现学校自身的教育个性。


学校首先基于对教育环境的认识,认为为孩子提供美好的校园环境迫在眉睫。丰台七小坐落于丰台街道东大街东里社区的中心地带,四周为居民楼所环绕,且紧邻丰台第一幼儿园民族园。墙外是熙攘的街市,墙内是清静的校园。虽然受到地理位置和区域环境的影响,学校在物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然而在长期的办学探索过程中,丰台七小也逐渐形成了符合学校实际的环境特征:注重向内探求的环境提升,形成了安静、整洁的物质环境与雅致、温馨的人文环境。


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的“芝兰·润养”教育首先着眼于孩子所需的教育环境。学校希望通过物质环境建设,让小小的校园充满更加清新雅致文化气息;通过制度、文化、人际、心理环境建设,让孩子们拥有更为快乐、自由、温馨、和谐的校园生活。这样的校园就是美好的“芝兰校园”,这是七小办学的基本出发点。


2. 学校需要明确的教育追求


丰台七小位于丰台镇中心,是一所教学设施齐全、办学质量良好的小学。经过近三十年的沉淀,学校逐渐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教风、学风,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氛围。近年来,随着校园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对自身情况作出综合分析,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求真,向善,尚美”的教育理念。


尽管“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办学思想,然而它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一经提倡,便被广泛应用于各处,难以展现学校的个性。此外,从古代文化的角度来讲,“以人文本”主要指的是一种“民为贵”的思想,主要应用于社会政治领域,与教育的关联性并不十分紧密。总之,“以人为本”的概念与丰台七小的实际情况没有达到高度契合。


“求真,向善,尚美”的教育理念的确反映了学校的一部分教育追求。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教育的目标之一。丰台七小在办学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灵涵养、品德教育和文化熏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追求真、善、美的途径。然而具体到文化体系上,“求真,向善,尚美”的教育理念很难找到一一对应的实现方式,例如:课堂文化如何体现真、善、美,如何依据真、善、美建设课程体系等。 然而,丰台七小关注师生心灵的人本主义情怀是非常重要的办学特征,因而无论“以人为本”还是“求真,向善,尚美”,都具有借鉴意义。在完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一期工程之后,丰台七小对校园文化特别是理念体系的需求日益增加。学校需要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提升、打磨办学理念,确定长期发展定位,展现学校鲜明的文化特色,进一步发展学校个性,向内涵式、特色化小学的方向迈进。这是学校自身的需求,也是“芝兰·润养”教育文化体系诞生的内在动因。


3. 教师需要价值观的群体认同


建校近三十年以来,在几届领导的个人风采和人本主义管理理念的感召下,丰台七小的教师形成了鲜明的作风与品格。七小的领导与教师拥有务实的工作态度,既有主动承担工作的责任感,同时又不愠不火、不事张扬。他们从整体上展现出斯文、柔和、低调、宽厚的品格,形成了踏踏实实、沉着稳重的作风。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在学校获得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在办学理念及其文化体系中,能否展现七小教师柔和、敦厚、安静、踏实、知足的精神,能否突出教师们共同崇尚与营造的温文尔雅、与世无争的学校氛围,能否涵盖教师所能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精神气度,也是丰台七小提炼办学理念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因此,“芝兰·润养”教育这个同时关涉教育目标、教育途径与教师气质的办学理念,在丰台七小全体教师的思想碰撞中日益清晰。


4. 社区需要负责任的人才培养


学校最终确定了“芝兰·润养”教育的概念,除了教育的内在要求之外,还肩负着对于社区的责任。


丰台七小坐落于丰台街道东大街东里社区,社区东到十五支队及泥洼路,西至丰台东大街东侧,南至丰管路北侧,北至丰北路南侧。其面积约为0.446平方公里,常驻人口约3275户,8212人。丰台七小的生源大多来自社区,其中本地学生仅占20%,外地借读生占到了80%左右。这些孩子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条件和家庭教育水平基本在中等以下。问卷显示,家长的生活压力比较大,文化程度大多不高,因而很多家长无暇教育孩子,对于辅导孩子的学习也往往是一筹莫展。然而在问卷中,家长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关注,他们对于学校教育的期待很高,希望孩子能够拥有更多的知识、能力和特长,拥有更好的未来。


而另一方面,孩子们身上也明显体现出家庭的影响。他们的生活大多比较朴素,性格较为淳朴。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孩子的知识面不广,特长不多,表达、展示自我的能力有限,也并不都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孩子对于学习和展示自我的热情很高,在内心深处,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渴望受到关注和鼓励。


因而,让学生获得乐趣、关爱、平等和归属感,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和一技之长,既是孩子和家长的共同需求,也是丰台七小对于整个社区肩负的责任。“芝兰·润养”教育正是学校对于社区教育需求的正面回应。


5. 文化需要个性化的精神传承


从本质上看,“芝兰·润养”是一种教育观念,是对学校办学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它的提出除了与学校的现实状况息息相关之外,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根源。


首先,“芝兰·润养”教育是对“草木文化”的呼应。“芝兰”是中国古代草木文化范畴下的一个概念。楚辞树立起来的香草美人传统,使古人常将草木的特性与人的品格相对应。且不论花中四君子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草木”这个大概念本身往往就象征了端庄、矜持与高洁,正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而草木既具有勃勃生机,同时又安静柔韧,拥有“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温婉情怀和恬淡志趣,这恰恰象征了七小人的不急不躁、不争不抢,象征了七小人温和、沉静、宽厚、从容的精神气度。


此外,丰台区本身也具有历史悠久的草木文化,这里不仅拥有闻名遐迩的花乡花卉,北京园博园、世界花卉大观园也坐落于此。丰台区的教育需要展现特色,需要涌现出大量结合地域文化的个性化教育。作为丰台区的一所学校,丰台七小依托于草木文化提炼出的“芝兰·润养”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体现了丰台区独特的精神风貌。


其次是对“润物无声”式的传统教育的个性化传承。


中国古代教育重视言传身教,这是一种温润如玉、潜默无声的教育方式。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虽然着眼于政治领域,但这样重视自我品德修养的儒家精神同样在教育中有所体现。在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用美好的德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是中国式师德的体现。所以老师不仅是解惑之人、授业之人,更是传道之人,他们是文化精神的载体,用人格魅力感召着孩子走向更为广阔的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教育也强调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潜在的润养。教师并不是单方面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启发、探讨等互动方式,让学生达到闻一知二,甚至闻一知十的高度,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孩子来说,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而这些师生互动的过程,看上去可能离知识很远,却往往最能让心灵接近真理。


综上所述,“芝兰·润养”教育是在总结了学校实际情况和教育追求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与学校特色结合起来,形成的办学理念。而以之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体系,在各个层面上细化了这一理念。


二、文化体系阐释


... ...